今年前5个月,经中欧班列“东通道”通行班列突破2000列,通行量占全国总量26.3%,其中回程班列通行量占全国回程总量31.9%。
十年间通行量增加25倍,中欧班列“东通道”如一条搏动的钢铁动脉,正重塑亚欧经贸协作新格局。这条穿山越岭的国际走廊,以年均超20%的增速打破地理桎梏,在百年变局中架起我国高程度对外开放的“黄金桥”。
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,“东通道”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。经过“三列并两列”集并运输形式,全程运行时间从24天压缩至15天,较海运缩短近一半。2025年首列产品车专用班列的开行,更标志着“东通道”从常规货运向高端制造供应链延伸。正如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的繁忙景象所示,每天数百辆“吉林造”汽车从这里驶向欧洲,而德国精密机床、俄罗斯木材等战略物资则源源持久流入国内,构成“双向奔赴”的贸易新生态。
规则革新重塑陆权时代。班列飞驰催生国际物流规则革命。中俄首创“宽轨+标准轨”迅速换装技术,同江口岸换装效率提升40%;“铁路提单物权化”突破百年海运规则,中德公司首次凭电子提单达成秒级提货。此外,我国参与拟定的《国际货运班列业务标准》获沿线12国采纳,绥芬河口岸推行的“舱单归并”形式使公司报关成本下跌70%。当钢铁驼队重构贸易规则,陆权复兴的时代正加速到来。
民生纽带温暖万家灯火。钢铁巨龙承载的不但是货物,更是沿线百姓的生存期许。欧洲家庭餐桌上的绥芬河鲜菇、波兰商场里的义乌小产品,皆因班列提速而更新鲜实惠。满洲里口岸工人张伟亲历变革:“五年前月装卸3列,目前日均2列,工资翻了一番。”当德国杜伊斯堡的超市摆上东北鲜食玉米,运输时效压缩至12天,价格比空运低80%。这条民生通道让“地球村”的烟火气跨越山海温暖相融。
铁轨作经纬,绘就新蓝图。三万列里程碑铭刻着我国方案破解全球供应链困局的智慧。当绿色引擎驱动民生暖流,当革新规则重塑贸易秩序,这条奔涌的钢铁动脉正将进展机遇汇入人类命运一同体的浩荡江河。(王勋)